生活景點 Life
生活景點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-
石雕
在臺灣,石雕主要應用在廟宇石雕、生活用具及其他石材工藝上。由於臺灣先民對宗教信仰十分重視,把自己最好的一切都敬奉給神明,所以廟宇石雕相當精美,內容廣泛:從神仙人物、蟲魚鳥獸,到忠孝結義的故事,是臺灣石雕工藝的精華所在。有經驗的藝師透過圓雕、浮雕或透雕…等技法,運用在石材工藝上,更能表現出雄渾美感及民族的獨特造型,如:獅、龍、虎、花鳥、人物及傳統故事…等。這些建築雕飾,正是早期民間生活習慣、感情、信仰及思想的最佳呈現。-
宗教藝術
-
-
-
神龕
一般用來供奉佛教的佛菩薩或道教的神祇,以及家族中祖先牌位的安置處等,皆統稱為「神龕」。神龕通常依環境空間而有大小不同的差別,可依據供奉廳堂空間和供奉尊數的多寡來做調整擺放。神、佛龕和常用的祖先龕在造型的製作會有不同的差異。神、佛龕一般較為大型,大部份為落地開放,呈階梯的型式。現代的祖先龕皆為新式的小型神龕,設計有龕門,一般家庭皆放置在家中廳堂神桌主神的右邊。神龕的材質一般是以木製成,為表崇奉敬意,神龕通常設計成廟堂屋宇的的型式,龕面上都會雕有細緻的花蔓、仙獸、仙翁或吉祥圖文等。-
宗教藝術
-
-
-
宗教詮釋學
宗教詮釋學(Religious Hermeneutics/ Hermeneutics of Religion)是一個極為含糊的概念,我們可依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焦點略分為兩大類型:一、與經典的詮釋傳統以及文本理解相關的宗教詮釋學;二、對宗教現象與宗教經驗進行具有詮釋學意義的探索的宗教詮釋學。前者把焦點放在具有宗教性的文字流傳物上;後者則聚焦於信徒的宗教表現,此一表現包括但不限於宗教文本。概括說來,我們可將「宗教詮釋學」理解為詮釋學這個學科在宗教學領域的運用,也就是詮釋學與宗教學整合的成果。這樣的整合,在詮釋學和宗教學兩端各自有其自身的發展路線,當然,二者往往彼此糾纏而無法截然劃分,在許多當前的宗教詮釋學研究中,這兩種進路更多時候是彼此交織而互為表裡的。-
宗教學術
-
-
-
-
道觀
道觀,又可稱為「宮觀」,主要為道教祭祀與道士修煉的場所。道觀也是道士修煉道法、研讀道經、舉行齋科的地方。居住在道觀當中的道士,通常都必須持守著嚴格的戒律。在早期道觀的興建,有分為由官方出資的官方道觀、地方或個人捐獻的地方道觀。官方道觀多由帝王敕建,普遍設立於各府州縣當中;地方道觀則有地方貴族、豪富、仕紳出資或捨宅興建,也有道士募款興建的情形。早期道觀既建築於各府州縣要地,或名山福地,因此經常成為地方民眾信仰的中心。道士會在不同時間,依照不同的場合與目的在道觀之中舉行齋醮科儀,為國家、百姓祈福禳災,具有整合社會的功能。-
宗教建築
-
-
-
佛堂
「佛堂」,為佛教、一貫道、彌勒大道等宗教設置的殿堂或建築物。狹義而言,所謂的「佛堂」專指供奉安置佛像、菩薩像的殿堂,又可稱為佛殿、大雄寶殿、大殿等。廣義來說,佛堂泛指供奉、安放諸佛菩薩像的專門建築,包括位於佛寺內的佛殿以及其他用作供佛、講經修行等用途的建築物。其在在印度稱為「設怛縛矩里然」,是指佛所居之處,又可譯為「犍陀俱胝」(梵文gandhakuti),指香室、香臺、香殿之義。-
宗教建築
-
-
-
禪修
禪修可遠溯自印度古奧義書時代。印度的聖者,由於氣候與環境的關係,常在森林樹下靜坐冥想。在西元前五世紀前後,婆羅門、佛教、耆那教皆以靜坐冥想為修持方法。佛教的禪修有別於其他宗教的靜坐,視智慧與定力同等重要的四種禪定境界,強調修禪不在追求神通能力、不停滯於特殊境界,而在理解緣起、苦、無常、無我等佛教基本教義,以達到悟道解脫。-
宗教活動
-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