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景點 Life
佛堂
「佛堂」,為佛教、一貫道、彌勒大道等宗教設置的殿堂或建築物。狹義而言,所謂的「佛堂」專指供奉安置佛像、菩薩像的殿堂,又可稱為佛殿、大雄寶殿、大殿等。廣義來說,佛堂泛指供奉、安放諸佛菩薩像的專門建築,包括位於佛寺內的佛殿以及其他用作供佛、講經修行等用途的建築物。其在在印度稱為「設怛縛矩里然」,是指佛所居之處,又可譯為「犍陀俱胝」(梵文gandhakuti),指香室、香臺、香殿之義。
在《四分律》中,就曾經提到釋迦牟尼在曠野城及毘舍離獼猴江邊的樓閣講堂;《維摩經》中也記載了維摩詰居士曾以他的神力,將菴羅樹園變成大講堂;《梵網經‧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》中,也記錄了佛陀化身千百億之後,現身到十處說法,其中的第一處便是金剛座及妙光堂(亦名普光明殿)。可見最早的佛堂乃是釋迦牟尼說法、說戒時所用的講堂;釋迦牟尼入滅之後,才成為供奉佛塔、佛像的場所。
佛教傳入中國後,佛寺中的建築格局也將正殿作為供佛的佛堂,稱為「大雄寶殿」,專供僧眾早晚課誦禮拜之用,也是信徒禮佛誦經、法會共修的地方。其中「大雄」一詞即是尊敬釋迦牟尼的稱號之一,乃因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具有大智慧、大威力,能降伏魔障,故尊之為「偉大英雄」(梵語Mahavira)。寺院中的大雄寶殿以供奉釋迦牟尼佛為主,也有另外加上供奉藥師佛、阿彌陀佛而稱為「三寶佛」者;或是另外供奉象徵「解」(理解經教)、「行」(受持奉行)的大迦葉、阿難兩位尊者侍立在佛陀像的左右兩側,以代表佛教解行並重的修持觀;此外,還有供奉西方三聖(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)或華嚴三聖(毘盧遮那佛、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)等像的佛堂。
在專門供奉佛像的大雄寶殿裡,除了陳設佛經所述的十供養(香、花、燈、塗(水)、果、茶、食、寶、珠、衣)外,也有在佛像左右懸掛大鐘鼓或幢幡者。一般而言,佛殿內佛前的供桌以整齊明淨為主,香爐、花瓶、燭臺為佛像前不可缺少的供具,稱為「佛前三具足」,其他的雜物則應另外收拾清淨,殿內燈光的明暗也應合宜。此外,殿堂內不可喧嘩、嘻笑、躺臥、飲食,要儘量保持安靜整潔;香爐內不可插滿香枝,早晚保持三炷清香。除了寺院設立的佛堂(殿)之外,佛教徒也可在家中設置佛堂,不僅方便自我修行,更具有安定人心、弘法度眾、課誦自修、不忘失修行之心等功能。家庭佛堂的佈置則以簡單、莊嚴為原則,供奉於佛堂中央的佛菩薩像大小應與佛堂空間相配合,也要注意佛像與香爐、燭臺的比例是否相稱。所供的佛像不宜太多、太雜,一般是以一佛代表萬佛,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;佛像兩側均可供奉祖先牌位,若設有佛桌,則可擺設法器、花瓶、燭臺(或電燈燈臺)、香爐、淨水杯、供果盤等,物品數量可視狀況增減,只要對稱、莊嚴即可。清理佛堂、佛桌時,也應有專用的布、水桶等,不可與家中其他空間共用清掃用具。設立家庭佛堂後,每天最好定時早晚課誦,早晚也需燒香、供水;外出之前,到家之時,也當先在佛前禮拜,以表示感謝、恭敬、繫念之心。而佛堂既為供佛、方便日常修行、精進而設,不可借作扶乩問卜之用。
現今佛寺裡的佛堂(殿)常依其中所供奉的佛來命名──如供奉釋迦牟尼佛的稱為釋迦堂(殿)、供奉藥師佛的稱為藥師堂(殿)、供奉觀音菩薩的稱為觀音殿(或「大悲閣」)等。
除了佛教有佛堂之外,一貫道襲用了佛教設立佛堂的傳統,將其供奉、禮敬明明上帝、舉行各類禮儀的宗教場所也通稱為「佛堂」,又稱為「壇」、「堂」或「老殿」。一貫道的佛堂可分為民宅中設立的「家庭佛堂」、供大眾共同參拜使用的「公共佛堂」,以及至各地傳道初期所設置的「臨時佛堂」等不同種類;具有傳道辦道、開班教化、日常修行等種種功能,許多道親(一貫道的信眾)並深信在災劫來臨的時候,佛堂也能在仙佛的保護下,發揮躲劫避難的庇護作用。
佛堂中的擺設以「八寶」為主:包括:上桌(頂桌)、下桌、燈、兩儀燈(陰、陽各一)、八卦爐、檀香盒一對(分別盛裝檀香木及檀香末)。上桌中央安放代表明明上帝的燈,兩端則依民間習俗放置兩盞長明燈;燈後方的牆壁往往懸掛寫有明明上帝全稱「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」的中堂,兩側再掛上與義理相關的對聯條幅,亦有以神圖作為中堂者。燈的兩側則放置供茶──龍邊的供杯裝清水,代表「上清」,虎邊的供杯裝茶水,代表「下濁」,燈前亦放置裝有茶水的供杯。若安設佛像,則以彌勒祖師、觀音菩薩、濟公活佛三尊為主,也可因地制宜擺放其他神明。則可神其代表李三盞佛燈。下桌後緣放置供果或素食齋品,一般每列排放五盤以象徵五行,亦可視桌寬增設每列盤數,但須以奇數為準。下桌前緣中央放置八卦爐,獻香時即插香於此;兩旁則依序放置檀香盒及兩儀燈。下桌前則擺放拜墊,每列數量亦須為奇數,供道親禮拜之用。
一貫道認為佛堂為敬拜明明上帝的殿堂,由於明明上帝生化萬物、至高無上,故認為其殿堂屬於「先天」,與供奉俗神的「後天」宮廟有別。信眾進入佛堂時必須先以毛巾淨手,然後靜心止語進入佛堂,以表誠敬。進行禮拜之前,乾道(男性)、坤道(女性)須在拜墊兩旁的空間分別排班(男左女右),垂手肅立。每天晚獻香過後,並須將佛堂的供杯收下清洗、清除八卦爐中的香腳、及擦拭、整理佛堂中的所有擺設,常保整潔。而佛堂與佛桌必須每日整理、清掃,其中的器具與打掃用具也必須與家中俗用的用具區隔,不可混用。
除了作為禮敬修行的神聖空間外,一貫道的義理亦將個人的內心比喻為佛堂,將人的自性良心比喻為堂中的燈,認為人身內、外的佛堂皆需時時清理,以去除自性佛堂的髒亂(欲望、習氣),而使內、外佛堂中的燈恢復原本的光明。
彌勒大道亦設有佛堂,其形制大體與一貫道相同,但主祀為彌勒佛。其公共佛堂的上方往往設計為圓形的天花板,並常繪有字的圖樣。
【撰寫者】
吳瑞霞(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生)
劉怡君(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候選人及兼任講師)
【參考文獻】
1.黃夏年,《佛寺采風:中國佛寺漫談》,臺北:東大,2004。
2.釋慈莊,《法相》,臺北:佛光,1997。
3.釋聖嚴,《學佛釋疑》,臺北:圓神,1993。
4.易水編撰,《傳燈禮儀》,臺北縣:宏道,2008。